2018-10-08
讲两个与我自己有关的“瞎眼”故事
多年以前,从杭州来京办事的朋友润宇,提到自己公司在孵化一个打车APP,问我们怎么看,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样:
1、从北京来看,高峰期打不着车,是因为的哥们都在各种偏僻的地方停着躲开拥堵不赚钱的时段,他们在挑活,而不是找活,供给不足,调度也就没有价值2、做打车APP的项目很多,让的哥们安装难度太高,没有行政手段可能没戏
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,资本开启的补贴大战,打车软件不只在做出租车调度,而是在做出行市场,供给一侧有海量的私家车进入补充。对了,那个杭州的打车APP叫做快的打车。
还是多年以前,我去小米面试,面试官是王川。王川问到怎么看小米电视(刚出第一代产品),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样:
1、小米电视是硬件产品,用户的更新率低,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会倾向于购买更大品牌的,比如设计口碑更佳的索尼2、电视是满足内容消费的,版权是竞争的关键,小米没有内容。硬件和内容都不占优,竞争力不强
王川讲解了他对小米电视的理解,回应了我的回答,获益匪浅,有一个说法印象比较深刻,“内容的问题,我花10亿能不能解决?”。面试结束时还问我,工资和期权会多要哪部分?我的回答是工资(实际上只是觉得周六要上班这一点接受不了),面试结果可想而知。
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,小米的产品以一个生态的方式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专注在单个产品上,容易盲人摸象,看不懂更大的商业。
类似的故事还可以讲出来好多个,作为产品经理能经历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世界非常幸运,而这两个故事我想说的是,互联网产品的竞争,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APP或一个硬件那么简单,背后的商业模式更值得去理解,我们每天在迭代的“产品”,是业务的载体,是产品的一部分。在遇到突然火起来的服务时,还是想想:
1、那些久经沙场的高手和饥渴的资本,不会投入一个不能盈利的领域的。新生事物困难多,否定太容易。承认自我认知的狭隘性,是接近真相的第一步2、商业模式如何才可以逻辑自洽?如果找不到商业模式,说明超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,需要高人指点
如今做了好几年金融相关的产品,接触到了远比过去复杂的新零售业务,学会了从更丰富的角度看待商业和商业的阶段性策略,越发觉得知识结构对商业理解的重要性,也越发敬畏言简意赅的基本原则,技术,资本、政策、时势都深刻改变着产品,过去的自己,不是“眼瞎”,而是读书太少。